退休两年后,茅善玉找到人生下半场新搭档
“我是摩羯座,讲究计划性。刚退休时,我用了蛮长时间让自己放松,再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的意义,想明白了,才着手去做。”11月23日,沪剧名家茅善玉来到奉贤博物馆,与观众畅聊《沪剧与上海文化》,这是上海农商银行与茅善玉合作打造“‘农’好!‘玉’你有约主题文化活动”首场讲座。
“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,保护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。”茅善玉表示,沪剧擅长创作现代戏,只有回应时代关切,不断推出具有时代价值的作品,沪剧才能走得更远更稳。从沪剧《邓世昌》《敦煌女儿》到《陈毅在上海》,沪剧已经完成从“小儿小女小情调”向“大海大漠大事件”的华丽转身。
茅善玉向观众介绍,沪剧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,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,逐渐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,进入上海后,演变为“申曲”、文明戏,1941年正式命名为“沪剧”。最初的沪剧,演出内容多说新闻、唱新闻,老百姓喜欢什么,沪剧人就创作什么,如《阮玲玉之死》《黄慧如与陆根荣》都是根据当时新闻时事改编。随着大批文化人士汇聚上海,他们带来的小说及热映好莱坞电影等,都成为沪剧改编素材,如《魂断蓝桥》《风流女窃》《雷雨》等。
“观众看完戏,再了解沪剧百年历史,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。分享过程也帮助我对艺术理解更加深入。活到老,要学到老,我觉得,很有意义。”聊起合作初衷,茅善玉表示,“我12岁学艺,19岁登台走红,从业50年,一直用自己的理解塑造一个个艺术形象。观众看我的戏,有人跟着我一起长大,有人慢慢老去。我退休了,工作年龄到期了,观众的热爱是无限期的,感谢农商银行搭建平台,让我在人生下半场继续能够发挥作用,体现自己的价值。50年所学能被大家记住、喜欢,我非常快乐。”
退休后的茅善玉成立工作室,做艺术普及,未来还将开办沪剧班,“很多爱好者学过沪剧,能唱一唱,但是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唱得不够好,需要专业老师指点提升。我希望帮助他们,让沪剧在观众中扎根更深,沪剧大树更枝繁叶茂。”
茅善玉自比为播撒种子的人,“沪剧班学员也许不做演员,但是学了戏,他的兴趣能影响他的家庭、孩子。”
茅善玉在抖音、小红书都有大量粉丝,“利用好新媒体,我也要走出房间,走出屏幕,真正深入到观众中去。戏曲艺术需要零距离交流。就算有AI、高科技,人与人有温度的交流不可能被取代。”
回顾两年退休生活,茅善玉直言,“以前做沪剧院院长的时候,我像车轱辘一样不停转。退休之后,我长时间思考人生的下半场,到底在家里坐着打麻将、看电视、玩手机,还是游山玩水,或者还要些什么?岁月静好,固然蛮不错,但我仍然想为观众服务。50年艺术积累,我不想随随便便就放弃了。50年里,很多老师不断帮助我、教导我、提携我,有了我今天的成绩和内心风景。如果浪费了这些所得,我对不起那么多培养过我的老师,给了我那么多机会的时代,给了我那么多掌声的观众。我想做一些能力所及的事情。”
近年来,上海农商银行推出“心家园”公益服务项目,共建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。奉贤区金海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办事处副主任陆欣慰表示,“‘心家园’沪剧名家系列活动能实现文化领发展、文化秀风貌、文化惠民生的主旨。”据介绍,“心家园”沪剧研修班学员将得到茅善玉指导。“‘农’好!‘玉’你有约”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将覆盖沪剧研修、沪语学习、大家讲坛、艺术学堂等。
23日讲座尾声,茅善玉演唱《敦煌女儿·守望理想》,并和戏迷代表合唱沪剧选段,全场很多戏迷跟随旋律一起哼唱。“我想干,我能干,我爱干。自己喜欢的事与社会需要的事合二为一,我很幸运。”茅善玉说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