疯狂IPO,自动驾驶企业如何“苟”到下一个黎明?
继禾赛科技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后,国内又一激光雷达企业成功上市。
1月5日,速腾聚创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,成为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。本次IPO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43.00港元,全球发售2290.98万股股份,募资总额为9.85亿港元。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,速腾聚创上市后股票很快破发。
种种迹象表明,自动驾驶领域资本的寒潮仍未退去。但这并不影响继2023年之后,2024年仍是国内自动驾驶企业密集排队上市的一年,因为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自动驾驶科技企业亟需输血。
01
血条告急,再不补血就晚了
2023年以来,自动驾驶赛道不断传来企业IPO的消息,其中不乏曾多次冲刺IPO的企业,包括文远知行、知行科技、如祺出行、赛目科技、速腾聚创、黑芝麻智能、图达通、纵目科技、司南导航、海创光电、佑驾创新、Momenta、地平线等。
其中,文远知行以保密方式提交美国IPO申请,黑芝麻智能、如祺出行、赛目科技递表拟赴港IPO,佑驾创新冲刺A股IPO、图达通将英文名变更为Seyond为赴美上市做好了准备,海创光电IPO排队中,司南导航成功登录科创板,知行科技也踩着年末的尾巴于2023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。
扎堆上市的背后,是自动驾驶科技企业对资金的极度渴求。此前,自动驾驶行业颇受投资人青睐,并催生一波估值泡沫,但在目前募投都不利的情况下,这些公司若再不上市融资补充弹药,很有可能面临资金枯竭局面,导致发展受限,背后的投资机构也有退出的压力。
资金匮乏,亏损是原罪,可以说,亏损是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“常态”。以刚刚上市的速腾聚创为例,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,速腾聚创一直处于亏损状态,且亏损额逐年扩大——2020-2022年,速腾聚创年内亏损为2.21亿、16.55亿、20.86亿,三年累计亏损约39.62亿。而销量增幅明显的2023年上半年,速腾聚创净亏损亦达到了7.68亿元,作为对比,上年同期为6.19亿元。
再看折戟科创板的纵目科技,2019年至2021年,纵目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40%、205%和118%。也就是说,公司的当年营收都不能覆盖其研发投入。2019年~2021年,纵目科技年均主营业务毛利率仅有13%。截至目前,纵目科技尚未盈利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,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1-3月,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-1.11亿元、-1.98亿元、-4.64亿元、-1.66亿元。
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下,对外融资成了自动驾驶公司续命法宝。在目前一级市场募资难的情况下,企业现金流不理想,通过上市融资成为一种必然的商业考虑。
02
华为、小米大厂入局,快要压死骆驼
自动驾驶的“烧钱”远近闻名,这个新战场还在等待极致的技术变革,等待下一个商业模式突破的契机,但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,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混合方式提前实现商用,即所谓的“勇攀珠峰、沿途下蛋”,为企业发展积累经验,最关键的是为生存补血。
可以看到,速腾聚创已先后与小鹏、红旗、广汽埃安、极氪、威马、路特斯、长城、智己、领克、奇瑞、零跑、北汽、东风、丰田等车企宣布达成合作。更早上市的禾赛科技2023年前三季度激光雷达总交付量为134,380台,同比增长307.9%,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经营现金流为正,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中唯一一家拥有正现金流的企业。
但造血这条路并不好走,业内人士指出,“内卷”是2023年汽车市场的关键词,也将继续是2024年汽车市场的主旋律。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各大车企都在想方设法压缩成本,所以对于供应商的价格也压得越来越低。以各类自动驾驶方案供应为例,本来项目报价的费用就偏低,而且授权使用费还与车型的最终销量直接挂钩,因为不少车企的最终销量不尽如人意,所以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自动驾驶企业看似与不少车企定点合作,但实际拿到手里的收入却是很骨感的。
更让人焦虑的是,华为和小米等大厂的入局,让本就僧多粥少的局面更加紧张。以华为为例,华为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制造商,其拥有底层5G通信技术,自研激光雷达、自动驾驶芯片和智能座舱系统,除了电池和机身外壳,其他核心软硬件华为都已涉足,业界普遍认为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处于第一梯队。华为从一开始便宣布不造车,作为供应商身份出现的华为,直接抢的就是自动驾驶企业的饭碗。
小米汽车亦采用全栈自研的方式,并且雷军早已立下军令状,其自动驾驶技术要在2024年进入第一阵营。上述业内人士指出,大厂也会遇到自动驾驶技术前期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,但因为大厂综合实力雄厚,可以熬过最冷的寒冬,但众多小型自动驾驶企业就未必有这么幸运了。
03
上市难,活着更难
寒冬之下,自动驾驶企业账面现金流普遍捉襟见肘,对于一个重研发的行业来说,账上现金流不充足是致命的,不过上市又何尝那么容易?
该业内人士指出,科创板是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一个快速融资的良好渠道。以前,科创板的一大特色是不要求上市企业盈利,而如今随着政策风向的不断调整,科创板对于不盈利企业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友好;美股市场对于中国企业也不够有利,受到地缘政治关系影响较大;港股则成为很多欲上市自动驾驶公司瞄准的方向,但港股的流动性在下降,整体资本市场环境不容乐观。
“接下来,没有深厚资源背景的自动驾驶企业上市会越来越难,而只有技术没有利润产出的企业将难以生存。所以,为了存活,懂得变通的自动驾驶公司可以转战其他业务领域或者海外市场,这样利于利润产出和拿到新的融资”,该业内人士说。
可以看到,L4级自动驾驶的企业转战L2成为一个新趋势。当资本越来越谨慎的时候,这一赛道上的玩家必须开始转型。也有其他业内人士直言,“我们还是坚信L4肯定会实现,但是作为创业公司可以渐进性地先做城市NOA,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获得数据的闭环与现金流的闭环,这样才能继续迭代技术,最终实现L4的产品。”
随着仓储自动化的演进,部分传统叉车逐渐被无人叉车取代,更先进的无人叉车制造商通常会在车体上安装一些传感器充当它的“眼睛”,帮助叉车识别路况信息,弥补传统叉车安全性低的痛点,这也给汽车激光雷达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方向。确实,很多企业都在做类似业务的延伸,比如镭神智能的多线激光雷达3D SLAM就能为无人叉车提供全方位立体感知。
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会是什么?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。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,如何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“寒冬”中融来资金、如何以有限的资金支撑公司研发及运转,以及如何做好成本管控和落地量产工作,将是企业能否“苟”到下一个黎明的关键。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